武术是中华民族勇敢与智慧的结晶。它产生于我国古代人们的搏斗,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生物斗争求生存的技术。同时还具有强身保健和表演娱乐等功效。它的灵魂是自强不息、英勇无畏、探求宇宙人生之大道。它是华夏古老文化宝库中一块璀灿的国粹珍璧。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武术以她不朽的生命力,不断地传播发展、丰富壮大,深深地植根于广袤的民间沃土之中。在不同的年代、区域、民族、人群中,涌现出了各具神功妙招绝技的千门百派,灿若星辰。其中,蕴含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玄机秘法、深邃莫测。
武艺除了我国古代军队兵将必练之外(军旅武术),在城乡各民族、各行各业都有爱好与精通武术之人。尤其在冷兵器时代,从事于武艺的剑客侠客、镖师教头、僧尼道士及各门各派的宗师大师、隐士奇人,他们苦练武功,精熟拳械,或研易理而发明拳种、或参医经而更具健身、或究兵法而精技击搏斗,或趋舞美而增表演娱乐。有的以武艺为生计,有的身怀绝技隐藏不露,他们散布在祖国的山野市井,藏龙卧虎。从原始部落至今,星移斗转,年复一年,一代传一代,武术在我国民间不断演变、不断充实提高,在人类体育事业上,犹如杲日当空,光芒万丈。
一、民间武术的兴衰起伏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在历史上一些战乱年代,人们为了“保卫身家,防御盗贼”,而纷纷习武。如在宋代,曾有北方匈奴、契丹、女真等各族南下侵犯中原,使黄河流域的广大人民居安思危而习武自奋,民间的抗侵略斗争不断兴起。明嘉靖三十一年后,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大肆焚烧抢掠,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军民死于倭寇者达数十万人,特别是闽浙沿海;据史料记载当时“许多村镇、民众纷纷自卫、竟筑碉堡,习技击,练乡兵……,发扬了爱国精神”,起义军为了组织队伍,增强战斗力,在民间广设坛、馆、场教民习武。在清代,国难当头,英国侵略军攻占定海,浙江沿海人民、民间武术团体黑水党等与定海驻军联合御敌。又如广东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头领多是练武之人,而斗争又推动人民练武。清代义和团光在天津就有二、三百处坛口,五万多人习练武艺,准备杀敌。还有太平天国、小刀会、白莲教、天理教等民间政治组织也开展武术活动,壮大自己力量。这真是“太平文字贵,乱年武艺强”。近代武术家张桐说得很确切:“技击是武术的灵魂,没有技击的内容,武术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亚武联主席徐才也说:“有搏击才有武术”。
在新的朝廷政权刚建立时,有些统计者害怕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对民间武术持抑制的禁武,限制真功夫的传播,严禁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等活动,并采取了各种镇压措施。往往在这种时候,民间练武出现了低潮,武术的练习、传播转入秘密、小规模。这些武术传人不怕嫌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把武术这一国粹保留下来,但授徒之严,不是得意门生,难以得到真传。这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真功、绝招”有关拳家的胜负、甚至生死存亡;二是许多武人靠武艺为生,以“真功夫”为本;三是为了技压本门本派,保持掌门人的至高威望;四是防止传给匪人,影响本门本派的声誉和社会安定。(欢迎关注公众号:传统武术精粹)因而传艺时往往留一手,难怪人们说武术到现在是“硕果仅存,失传极多”。但在整个武术长河中,也有那些武术奇才,他们退出江湖,改名隐居,潜心研究武术真谤,创造出新的拳种、绝技,为中华武术的完整发展增光添彩。如陈旺廷解甲归田后,闲来无事时,依《易经》阴阳之理而创造太极拳。明末武举于七,因起义失败遁入华严寺,总结实战中的技击成败得失,外师造化内加领悟,创立了螳螂拳,等等。
总之,武术的兴衰与时代的需要有密切关系,她给了人民帮助,人民是不会忘记她、抛弃她的。
二、民间武术丰富多彩
人们为了克敌制胜,经过无数岁月,无数的武师竭尽毕生的智慧和精力,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拳械招式和练功方法。到现在尽管失传了许多,还是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据《浙江省武术拳械录》统计,我浙江省有六十四个拳种,一千二百六十三个套路。从马来西亚精武会现存的资料来看,有黄河流域派、长江流域派、珠江流域派的二百九十七个套路的拳械。在一九八三年起的三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活动中,山西省就挖掘整理出六十五个拳种,三千多个套路,录制了二十六个小时的老拳师和稀有拳种。可想而见全国民间流传的武术门派、拳种和套路之多。
民间武术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当地地理、气候、风俗、文化有密切关系。如:大劈大挂、吞吐伸缩、长刁远击、脆如鞭打、运动激烈、布局开阔的通备拳流行在北方。架式缩小、以手为主、原地转动、以求适应在狭小的船板上活动的船拳——浙江南拳,传播在浙江水乡。在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内家拳八卦掌,其招如同行云流水、周身一致、刚柔相济、一气贯串、姿势连绵,取义于《周易》中“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之理。出自山区的梅山拳,套路短小精悍,手法刚烈多变,有“来如暴风骤雨,去如风卷残云”之喻。苗家山寨在高山峡谷,古代猛兽成群,苗族的蚩尤拳架势凶猛,套用禽兽争斗的动作为技击手段。含有宗教哲学思想的通背拳,以巧取胜、身手灵活、随意而进、随力而走,取之以力、用之以力,空而不空、不空真空、动而不动、不动则动,有刚柔进退之妙,虚实闪躲之法。八门拳即以三国时诸葛亮的《八阵图》为依据而创造的拳法,亦即“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八门。具有动物形象的蛇拳,主要特点是:柔、快、冷。六合拳要求做到动如游龙,定如卧虎,迅如狡兔,灵如猿猴,轻如云鹤。发源于武当山,具有道家思想的自然门,重击打,重“精、气、神”的训练,它施以利用,动哪有哪,无中生有、任意所为、既有长腿出击,又寓短手自保,无一处不可打击,无一处不可防守,练功即是练气,意到气到、刚柔相济,一任自然,出自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有如同陀螺一般卷地而来的“螺旋拳”,以跌、扑、滚、翻动作为主,擅长各种卧地进攻、倒地反击的地躺拳,以醉汉的形态迷惑敌人暗藏打法的醉拳……。民间习用的武术器械往往是就地取材,使许多日常的生活、生产用具变成健身御敌的武器,如竹杆、木棍、长凳、烟杆、笛子、笔杆、铜钿、铁扇、钢针、铁锹、扁担、钢叉、马架,甚至柴棒、石头等。
许多拳的来历往往附有神奇色彩的故事。如:内家拳,据《宁波府志》记载:“……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八卦掌,据翁同和说:“八卦掌师祖董海川力大过人,曾在九华山遇道指点,创立八卦掌,他力克群雄,为人坦直,堪称武林雄杰和师表”、“他有弟子五十六人,个个武功卓绝……”。内八卦,传说开山祖师为和尚、道士、儒士,即僧道儒传艺,和尚传的是翻掌铁裆功,道士、儒士分别传授武功与散手。戗拳,由明末战将曹登寅所创。据传曹在作战时负伤,乘舟渡长江时,老船公一手掌舵,一手持绳索,帆顺风转,帆随桅绕,船随浪进,时而顺浪,时而逆浪,船桅三折戗,船身三转向,顺利安抵彼岸后,曹登寅依据武术原理,采用“舟旋而进浪,折戗而避浪,依浪而转向,乘浪而前进的方位创出戗拳。伞拳为清朝康熙年间嘉兴竹里太平寺禅师隐 然和尚所创,他原是农民起义义兵,身怀绝技,武术高强。起义失败后隐姓埋名,在太平寺落脚。一日出外化缘,行至海盐钱径,见一群匪徒光天化日抢掠百姓,隐然毅然单身与匪徒搏斗,用雨伞为械,所向披靡,众徒不敌,四散逃亡。隐然归来后,创造伞拳。龙虎争巢拳,相传晋代丞相葛洪辞官后曾在幕阜山炼丹,此地岩壁千仞,奇峰耸立,树木参天,一次葛洪面对深涧静坐养神,猛见崖脚下有一猛虎正注视一个洞穴,穴中突然帘出一条巨蟒,头大如斗,身躯似大树,同猛虎展开一场恶斗,巨蟒的蜿蜒升腾,猛虎的跳跃翻扑,使葛洪悟出了其中的奥秘。葛洪经过了许多个通宵达旦的揣摩,将平生习练的精湛武功与所观“龙虎斗”的动作融为一体,创造了“龙虎争巢拳”。据传说,自然门是有一“散人”在峨嵋山金顶教人猴武术,根据“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结合人猴学武极高的天赋而创造的。而后人猴复人后万里访贤徒,传与杜心五,由杜心五发扬光大,故事出奇感人。白鹤拳是福建福宁宁方七娘所创。方七娘自幼随父习武,尽得其技,成年后,见白鹤振翼有力,走跳轻盈。遂模仿白鹤引啄衔毛、伸颈觅食、经脖歇息”等形态,揉入少林拳法中创编而成。等等,传说往往带有趣味性、哲理性、吸引力。
我国的少数民族有许多是喜爱武术的,突出的有:德昂族的左拳出奇制胜、灵活多变。景颇族人说:“男人一把刀”、“不会练刀就不是男人”,“文蚌拳”一类刀术是花样刀术,姿势优美大方,主要是作表演,对身心健康,强壮体质很有好处,另一类是“彪赞拳”刀术,攻防性强,步伐变化多,速度快,刚柔相济,身姿是全蹲、半蹲或跳蹲,刀秃头,没有刺刀动作。水族武术文娱性较突出,很多武术动作惊险、娴熟。傣族的傣拳约有一百多个套路,早在唐朝时就有“白衣没命军”,已是南诏最精锐的作战军队。据《滇略》说“……男女勇健,走险如飞。”注重基本功训练,要求手步灵敏、判断准确,有兔子般的听力,鹰一般的眼力。象形拳丰富,有白象舞拳、孔雀拳、喜鹊拳、卧虎翻桩、象牙拳、花鹰搓脚拳、抓灰拳、金鸡拳、马鹿拳、鸭形拳、跳蚤拳、虎拳、猫拳、打狗拳等。福建的畲族在春秋战国时就学练武术,世代相传,有出色的拳械和神奇的传统,明嘉庆初年,双华雷乌龙,拳技高超,百人莫敌,有力地保护了本民族的权益,其妻功法也不低,有石磨当扇摇的功夫。每逢农闲,全村男子拜师练拳,经三个师傅,才算出师。畲族拳特点是步型稳固、紧凑朴实,进攻多用肘,守用臂和掌,幅度小,少用腿,少跳跃,发劲以劲催力,常发声助威。土家族人民历来尚武,大都生活在崇山峻岭,今土家族的“十二埋伏拳”,就是设卡捕猎的一套古老拳术,现今练的指功“一着胶”功就是当年战国时楚人鬼谷子的“鬼谷神功”,功成二指如钢铲。史载自乾隆光绪年间,永顺县土家族中武举者达廿三人。土家族武术多短打近攻,动作迅速,拳势猛烈、刚劲有力、以声助力。声有“嘿、哈、噫、咦、哒”五音,五音通五脏,以音练功。湘西山高林密,习武者要求在狭路,绝壁、险峰之处克敌制胜,故土家族武术桩功扎实,落地生根,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现统计有一百六十二个套路。练功方法系统完整。特色器械有八角拐、宫天梳、吊脚针、小铁环等。苗族的“舞吉保”,尊重祖师,注重礼节,善用粘劲,崇拜“神打”,它反映了苗族人民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和多种崇拜的风俗特点。独特的器械有:棒棒烟、钩钩刀、连架棒、竹条镖等。防多于攻、防先于攻、防中有攻,注重桩功,动作严密,拳型紧凑、活动面小,反映了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山深谷的地区特点。壮族的壮拳动作骠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楚正确,沉实稳健、拳势刚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行拳时使用壮语发言,借声、气摧力。蒙古族的摔跤盛行在北方大草原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要求运动员手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回族多出武术家,拳种也是丰富非常,有十路弹腿、回民七势、回回十八肘、护身拳、通备拳、白猿通背拳、八极拳、八门拳、八门驷拳、阴把枪、查拳、心意六合拳、环子捶、汤瓶拳、十三太宝气功等。总之,少数民族的武术富有特色,创造性强,注重基本功和内功的训练,是我国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搏斗直接影响人的生死存亡,为了实施技法而产生了众多的威力巨大的功法。在攻击为主的有铁沙掌、珠沙掌、铁头功、铁腿功、铁膝功、推山掌、龙抓功、拈花手……;以抗打击为主的有铁布衫、金钟罩、排打功、蛤蟆功、铁裆功等;还有练轻功的跑簸箩功、跳坑功、跑板功、跑弓房等;练身法步法的滑步辨招功、空手入白刃、梅花桩功、穿廉功等;专练眼的夜视功、观目功、不瞬功;专练耳的闻钱鸣功、闪沙包功、听彩条功、鸣天鼓功等,练内功的多种桩功、静功、易筋经等,其他还有柔骨功、翻腾术、敛阴功、布袋功、井拳功、揉球功、木人功等。武谚有云:“拳无功,一场空”、“功夫为根本,拳械以致用”。所以民间各拳种都非常注重武功,不同的门派拳术往往还有自己独特的练功方法,如:鹫拳的钻长凳,土家族拳的“一着胶”,背牛功,心鹤拳的弹臂,地术犬法则有八磅锤击胫骨,三十六闲手要求初学者注重练十二缠丝,盛氏武功的功法有“健身三式”、“四把劲”、“壮劲功”等。有的拳种功法比较系统,如“土拳,首先练桩法,提气练功;再练箭桩与柔韧;第三练轻功与吐纳术;最后练拳功与掌功以及策手与散打格斗。练功的方法也比较多,腿功有拔腿铲树、踢磉、腿上绑铅瓦等;练上肢力有卧虎伸筋、卧牛啃草、举石担石锁等;练腹部力有倒挂金钩等;练桩功有抱岩执子等;练爪功有水里抓瓢法、提桩等。土家族练拳头功、指功、抗打功、头功等均有独到之处。拦手门的打桩、靠臂、打沙袋、捏坛子、抖大杆子、甩铁链子,主要目的是使手、臂、胸、肋、胯、腿等各部位能经受得住冲击。少林五祖拳的主要练功方法有举石担、抛石锤、踢石球、铁沙掌、铁臂功、对击法等。龙尊拳功法、特技和技击训练有:站桩、打千层纸、铁沙指、“三战”训练法、铁肚功、梅花针、百戥锤等。巫家拳传统练功方法为爪功、罗汉功、轻功。特点是:气功与武术相结合,以意上气,以气上力,使功劲上于手足或手足之外。巫必达能在十步之内,手指铜锣而铜锣嗡嗡作响,这便是手外之功劲。自然门的练功方法较多,择其要者有:1、矮裆走圈,一步一手,手成虎爪,自胸内圈出,是练气法门;2、子母球,铁制大小两球,活步制敌步法配合手法;3、沙包,四层帆布园形沙包,内装二十多斤绿豆大铁沙,习五指抓扣之劲;4、虎口棒,木质,长四寸六分,直径一寸九分,两虎口转动纠捏,练虎口劲;5、三角桩,在桩上以步法窜穿游走,配合腿法挂扫钩撒,习临战制敌之功;6、走箩筐,内装石块百十斤,习者短裆沿箩筐边缘缓行,石块渐减,步法渐快,至空箩快走,转换自如功成;7、上桩功,为练内膜之气的重要法门,胸承木桩上,身体悬空,四脚张开功成时背上置重物,仍谈笑自若。八宝拳练功方法有:丹田功、周天搬运功等藏精蓄气的养身功;有铁肚桶子功、大力鹰爪功、罗汉铁头功、混元一气阴腿功等硬气功之法,还有五行追魂夺命手,点打三十六秘法和闭穴解穴四春十二手等气功特技,八宝门还有练功秘方、迷闷香、迷魂散等秘传药方。
有些拳种注重练气养气。如:文圣拳以调息入静,养气练意为功法、拳法的根本,以意行拳、引气,以气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结合。形意拳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养气练气并重,横直劲并重,刚硬与柔化并重,以内练气血,外练形体,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增强健身和内功的作用。苌家拳,在徐霞的《苌氏武技书·序》中云:“然其书言,拳技主于养气,务使气藏于腹,精神合一,气力乃成。”清拳出自佛门,因而讲究禅功,以禅定调心法、内心静化法、气敛入骨法、静修内运法、大力千斤法、睡功调身法等来达到“动以练形,坐以养心”的目的。五童气功拳以练功、练气、练意、练心、练神、练力、练精、练德、练阴阳、练刚柔、练周身、强筋骨、壮筋骨、壮气健神等内练为主,外练为辅,内外兼修。自然门不重一招一式而重“精、气、神”,它练功即是练气,练气亦是练功,以意导气,以气为归,意到气到,意止手止,一任自然,轻而有根,软而有硬,随意所加,无所不适。
还有些拳种甚至只练功而没有套路和固定的招式。如内八卦就是练功不练拳、拳功不重套,以练功为主,以气力为基础,以泄为辅;有防、躲、闪为主,后发制人,不招不架,身法灵活自然的特点。意拳也没有套路和固定的招式,重在实践,练功方法有站桩、试力、走步、发力、推手、散手、打沙袋、劈刺、长杆练习等。
各拳种的招式结合自己特点的练功方法,就使得该门武术的威力如虎添翼;特别是许多优秀拳种,往往是内外劲都练,功静功兼修,软硬功兼备,技击养生并存。
三、民间武术培育英才振奋民族
民间的武术流传,不但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机智、勇敢、勤奋、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在我国历史上,人民通过练武还哺育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国家的有用之材。他们在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声张正义和反黑暗势力的斗争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如家奴出身的霍去病,少年时练武十分刻苦,长大后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表现出智勇双全的军事天才,贫苦出身的岳飞从小练武,精通十八般武艺,在抗金战争中他的“背嵬骑”部队,因受过特殊的武术训练,特别英勇善战。东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祖逖,在青年时和好友刘琨闻鸡起舞,一同练武,后来在出兵北伐中爱护百姓,爱护部下,作战机智勇敢,常打胜仗。(欢迎关注公众号:传统武术精粹)明代余姚的民间武人边城,力量神奇,武艺精熟,惩大盗还人妻女财产,后随军西征立大功,而后不当官不领赏而不知下落。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老少广泛习武,剑术普及民间,如《管子》记载,因吴王好剑,吴国许多百姓身上留有斗剑的伤痕或疮疤,人们甚至把生死置于度外。在《吴越春秋》中就生动地记述了一位著名女剑术家高超的剑术和剑术理论。为越王勾践的强国之策和短兵相接的战术作了很大的启示。
许多农民起义的领袖如:窦建德、黄巢、唐赛几、刘六、刘七、李自成……,他们都深得民间武术之精华,为反压迫的正义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金末农民起义军红袄军女将领杨妙真,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在《太平天国野史》中记载:“洪宣娇‘解衣从马,出入清军,刀术妙速,一军骇目’”。在《上海小刀会起义》里记载着“女中英雄周秀美,大红裤子小紧身,手拿大刀百廿斤,塘湾桥上杀四门”的歌谣。元朝浙江余姚有一个叫阮来成的起义军首领,武举出身,身怀绝技,武艺高强,一面为“强头”,一面又考取进武士,引出“前门报进士,后门捉强盗”的故事。在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家中精熟武艺的也不少,如刘伯承、粟裕、罗瑞卿、刘伯坚、肖劲光等,特别是贺龙,从小苦练武艺,两把菜刀起家革命;许志友自幼习练少林武功,苦学飞檐走壁,练就钢筋铁骨,一身武艺,曾手握钢刀,五入敢死队,带领勇士,杀得敌人闻风丧胆,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对武术兴趣很浓,他不但在学校学武,还跟八卦大师韩慕侠学武。……,在我国历史上,为正义事业而英勇斗争的习武之人多不胜数,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武术造就了人不怕艰难困苦、敢于斗争,善于胜利的精神。
当一个朝庭的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时,武术的作用则重于健身强体,保健疗疾、修身养性和表演娱乐。我国历来就有崇文尚武的风俗,认为学文习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如孔子授业的“六艺”中就有“射、御”二艺是属武艺,而“礼”中的射礼,“乐”中的武舞更接近体育。古训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一贯超脱世俗,返归自然的庄周爱好剑术近于发疯。清初颜习斋不仅是杰出的文人、教育家、思想家,而且又是一位注重武艺、精通技击的武术家,他曾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斗而胜焉,他大声疾吁:“文武缺一岂道乎!”又说:“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学剑术,也好学仙修真,因而他的诗歌充满豪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人们称为“诗仙”。宋代科学家沈括练剑著书,通宵达旦振精神,他的《梦溪笔谈》被称之为我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元代小说家施耐庵精通武艺,功力深厚,写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的经典小说《水浒传》。又如近代朱鸿寿业医习武留心得,郑玉昆精画又好武,范亦光书法之余操龙形剑,相声大师侯宝林每天练太极拳、舞剑几十年如一日。这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的:“体者,载智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由于在武术搏斗中难免有损伤需要医治;中医有“上医医未病”之说,武术可起到防病强身;又由于在一些拳种的练功时常用中药内壮增力和汤、酒剂外洗舒筋活血,更有些门派用“迷魂药”之类的中药,或是毒药克敌取胜,还有在打击和抓拿要害部位的成功,促使一些武术家研究穴位经络、筋骨关节、中药性味;所以出现了不少精通中医骨伤科的武术家,近代有王子平、沙国政、郑怀贤、狄兆龙、魏金山、朱国富、费隐涛等。武医结合,亦为苗拳的重要特色,众多武林高手,同时又是名医,清末凤凰厅的苗族拳师麻老苗,就以治伤科而驰名,古大苗族拳师石老三,也以治颅骨骨折、服挫伤、脑震荡及其后遗症而享有盛誉。由于众多武术家的世代钻研,创造出了有神奇效果的治伤妙方、推拿方法和内功治病等,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学。可谓文武之道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民间武术哺育出无数侠士武英,而他们又开拓了广阔的武术天地,是中华武术的精魂。其中有戴龙帮的心意拳,陈旺廷的太极拳,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杨无敌”杨露禅的杨式太极拳,刘百川的“江南第一脚”,董海川的八卦掌,“赛活猴”孙禄堂的孙式太极拳,“花蝴蝶”常东升的摔跤,“津门大侠”霍元甲的迷踪艺,“神腿”杜心五的自然门,马仰元的“醉八仙”,米连科的青萍剑,李树文的神枪,李景林的武当剑,“燕子”李三的轻功,王芗斋的大成拳……,群星璨灿,枚不胜举,还有更多的武林人物,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武术增光添色、充实发展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中华文化对民间武术的影响和武术在人们的生活中
由于我国古代爱好武术者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大家为了提高武艺,都在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所以武术中融会了哲、佛、道、医、儒、文、艺、德、美等中国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在武术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上进行着“形”和“意”的交融,使中华武术变得绚丽多彩、充实完善,她那丰富的内涵和千变万化的招势足以陶冶人的情操。
中华武学并非肤浅的卖弄拳头,而是确有深厚功底的文化传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中华传统美德养育和熏陶了一代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同时也主导了练武大众的志向和风气。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爱国爱人民、真诚友谊、敬老爱幼、尊师重道、言行一致、谦虚好学、勤俭朴实、有志气有恒心、临大难而不惧、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优秀道德。武术界也是历来尚武重德,要求“欲练武,先修德”。如《武德小吟》说:“武旨端,积精健体,卫国防身;武风正,谦虚谨慎,练武练心,武志坚,从善抑恶,永向光明;武学勤,拳不离手,朝演夕练;武艺精,熟能生巧,艺高胆大;武纪严,不斗凶狠,遵规守纪;武师慈,爱徒授艺,循循善诱;武德良,尊师重道,敬长爱幼。”又如《授拳十戒》:“狂;赌;横;满;盗者不授;不诚,不义;贪财;好色,欺弱者不教。”精武体育会提出:“智、仁、勇”三育并存,订有“会员守则十条”,爱国武术家霍元甲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行动的准则。明代内家拳的“五不传”,“少林寺习武武约“十条,以及各门派、各拳种几乎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守则戒律。我国是非常重德的国家,道有道德、释有功德、儒有品德、医有医德、社会有公道、家庭有伦理道德、武也讲武德,无德不立;因而武术界提出“尚德不尚力”、“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艺高不压人,功硬不欺人”、“宁可先挨打,绝不先打人”。在武技上讲究“守主从攻”、“舍己从人”、“以柔克刚”。在相遇时“言必称三,手必成圈”、“勿恃拳,多恭谦”。在师徒关系上讲“徒弟技艺高,莫忘师父劳”、“严师出高徒,重道得真谛”。言行要求“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学武目的明确,“大雁高飞,不是为了炫耀翅膀,英雄学武,不是为了他人赞扬”、“练武不为逞强,目的在于健身”。同时还提倡“尚侠取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除贪却妄,劫富济贫,为民除害”,具有正义感。在二十年代,不做“东亚病夫”,提倡国术御侮,强种强国的呼声很高,全国各地开办国术社甚多,助剿枪匪,保卫桑梓,使后来许多得力于练武之人走向爱国抗敌的前线。
现在有些地方,把练武场上的顽强拼搏精神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刻苦勤奋结合起来,把武德教育与《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相结合,促进了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健康地发展。
各家各派的拳名和各式各样招式的名称丰富多彩。如:太极、八卦、阴阳、五形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八仙、罗汉、金刚、韦陀来自宗教传说。闭脉、点穴、卸骨、擒拿必究医学。攻防、虚实、引诱、奇正的战略战术有关军事韬略。虎、猴、蛇、鹤、犬、鸭、鸡、狐、鹭鸶、螳螂象形于动物。冠以武当、峨嵋、连城、赵堡、梅山、凤阳、青田、括苍的拳名出自祖国一方地名。岳家、巫家、苌家、祁家、陈式、杨式、燕青、武松为纪念创始人之功迹。菊花、桃花、梅花、荷花象形取意。壮拳、苗拳、傣拳、瑶拳、侗拳、畲族拳为一个民族的代表拳种。古代有不少拳谱,文字简洁,形象生动,念起来长精神,用起来增气力,每个动作名称都用四个字的如:雷鸡拳、六云鹤、双匹马、中山战、小练拳、大黑虎瓣、蛇拳、斧劈老君堂拳、八仙剑、宋江拳、鹭鸶拳、蟒形拳、龙虎梅花拳、蝎子短打拳、武当太乙五行擒扑拳等,特别是小翻子拳(二)的拳谱里每个招工名称都用一种动物的动作名之,如:猿猴洗脸、雄鸡报晓、青龙闹海、狸猫上树、饿虎扑羊、鹞子钻云、鲤鱼摆尾、雄狮抖毛、大蟒盘柳、饿狼掏心、喜鹊登枝等五十四个各种动物象形的名称。(欢迎关注公众号:传统武术精粹)以七言诗句为动作名称的有:杨家选手、小罗汉、大罗汉、十路查拳、霍家迷踪艺、十路查拳的前三路、金装锏,尤其是伞拳更是别具一格,每一招式都用两句七言,既有动作形态的概括又有作用意义的解说,使习者易明易精,如:……4、龙飞鹤立点西门,伞似蛟龙猛飞腾。5、纯阳背剑伞刺斜,马步高坐力不歪。6、青龙探爪刺中盘,刺点胸腹敌胆寒。7、伏虎藏龙刺下隐,终然不死阎王请……”,共有四十六个招式。还有用岳飞的“满江红”作拳谱的套路。民间许多流传的拳谱给人以文学的享受、知识的充实、爱国思想的感染。拳名的数字也很丰富。如:一路连环拳、二翼四项拳、三路眉毛棒、四门板凳花、五虎下山拳、六合鹰爪瓣、七星螳螂拳、八卦游身拳、九龙滚水拳、十打四门拳、十二路潭腿、十三太保、十八板凳、二十八宿、三十只扣手、三十六跌打法、四十八打少林拳、五十四式梅花螳螂拳、六十四掌、七十二招追魂拳、百花错拳、千家打等;在岳家拳里套路名称都以数字冠之,如:一字拳、二连拳、三门桩、四门架、五法、六合、七星捶、八法、九连环、十字桩、十二宫、十八锤、四十八连折手。这样不但招数清楚,含义突出,而且富有趣味。武术的技击和健身还具有生物力学原理,如:四两拨千斤、顺手牵羊、以横破直、螺旋劲等。武术动作的舒展紧凑、迅捷缓慢、刚猛柔顺、起伏曲折、动静交替,结合内在的象形寓意、蓄劲运气、意气力合等内外高度统一协调,使身心全面得到锻炼、趣味性强、知识面广,学武使人多面受益。
古人云:“剑舞书画,技艺相通”,又云:“拳起于易而成于医”。武术中“精气神”的思想及“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辩证关系广为文学、艺术、戏曲、杂技、舞蹈、书画、雕刻等多门艺术所吸收。如: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中,因而书法大进。武术套路表演时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在中国的绘画中也同样追求,如宋代袁文说:“作画易而神难,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近代黄賓虹也说:“画者能夺得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盆景,非真画也”;南齐谢赫的“六法”中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现代美术家姜今在《画境》中说:“中国传统的构图学,它不是从抽象的形的概念出发,而是从‘意境’出发,它讲究‘情’,着重于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优美的艺术形式”。
“大武舞”是武王克商后的大型舞蹈,它把战斗中一些成功的武打招式表演在欢快的庆祝活动中。宋代盛行卖艺及表演性的花套武术,有记载说:“百折连腰尽无首,一撒通手皆是手”,尽管“虽是只好看,上阵无用”,同样深受人们的欢迎。近代有江湖艺人表演钉床破石、腹压双吨、胸腹断钢丝、铁链,刀砍不入、剑指断石,手摸煨红的铁链等绝技。杂技中有扛鼎、走索、蹬技、蹿圈等武功。许多少数民族在节日里以表演武术为娱乐节目,于是便产生了“花刀”,它动作轻快舒展,这种花刀可演化成刀舞,赋予劳动、战斗、欢庆等生活内容,从而使刀舞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民间许多地方盛行舞狮、舞龙、走高跷。在福建泉州民间甚至连丧葬也有武技表演。武术运用到戏曲中,开拓了武打戏;民间艺人不断地吸取武术中的招式、功夫,如京剧宗师杨小楼就具有八卦、形意、通臂拳的功底;戏曲艺人号称“活武松”的盖叫天,老生马连良的武功也是很深的。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庙会上有武术活动,在浙东一带祖辈的时候也盛行迎神赛会,当时民谣道出芦城庙庙会盛况:“二月十九芦城庙,黄花闺女都赶到,光棍老汉双脚跳,勤力媳妇饭勿烧,若有一个勿赶到,头痛痨发脚筋吊”,突出的是乌山、崔陈两大拳派在庙会期内比武,当地俗话叫:“放赓场”,称为“拳、腿、摔、拿都上,棍、刀、枪、耙齐使”;通过庙会比武,胜者可以分别获得二级拳师,一级拳师及最高级的“拔尖子”的称号。比武有规则,死伤无怨言,比者勇跃,武风甚盛。这种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期间使这里产生了四明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浙东抗日游击队。
“习拳的主要目的首先是健身,其次是为寻求理趣,再次为自卫”,这是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对练武的认识。武术的强身保健不但是通过外练筋骨皮,使筋骨强健,而且是结合心意,运化内气,导引经络,使内脏机能增强、体质得到改善。拳谚说:“丹田是气海,能吞销百病”。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拳尤重“内练精气神”。螳螂拳里的六字诀,结合“吸”字发声,具有吐纳治病的作用。少林五拳说:“各有其妙用,龙拳练精,蛇拳练气,虎拳练力,豹拳练骨,鹤拳练神”,健身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近来有人介绍练太极拳时结合意领小指治愈老年耳鸣效好。武术运动中的攻防意识和动中求静,使人的精神处于振奋与宁静的统一之中,从而增加了大脑活动的有序化。拳谚总结说:“呆坐气血衰,运动精神来”。现代武术家费玉侠也说:“练武术是为了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切不可把练功和打架混为一谈”;徐纪先先生也认为:“运动可以天天做,而武术却不能用来天天格斗”;徐谷鸣认为:“练武目的一是健身长寿无疾病,二是防身制敌;三是练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研究探索”。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武术上至政治、军事的最上层,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在直接或间接的起作用,以至我国的文学艺术作品里不断地出现,在近些年更受人们的喜爱。如:武侠小说,数学家华罗庚说它是“成人童话”,像过去的《游侠列传》、《搜神记》、《虬髯客传》、《水浒传》、《七侠五义》、《史公案》、《彭公案》、《七剑十三侠》、《蜀山剑侠传》等,现代港台著名武打小说家,金庸、梁羽生、古龙、陈青云、温瑞安等,他们的武侠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有不少还翻译到国外。在近代的影视片中,武打功夫片也占很大比例,它有很高的卖座率。(欢迎关注公众号:传统武术精粹)武侠传奇式故事早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武侠文化除了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神奇的武艺展现、惊心动魄的斗打外,还由于它体现了光明正大、抑强扶弱、匡扶正义、守信重诺、舍己为人的中华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无畏、百折不挠、吃大苦耐大劳、大智大勇的精神,使读者、观众大饱眼福、舒展心胸、豪情万丈。我党的领袖和许多军事家从小就喜欢听武侠故事、看武侠书籍,也许由于这些英雄形象鼓舞着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千难万险,经历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光明的新中国。千百年来武侠英豪的光辉形象一直在激励着炎黄子孙奋斗不息。
五、推广武术,造福人类
所以,我国各地有许多人,把传统的武术视为珍宝,终生习之、举家习之、世代相传,甚至还秘不外传;有的门派传武门规森严,如梅花桩拳的传授,必须经过三年的考验,有些地方练武习惯于晚上。在河北沧州、福建泉州、安徽淮阳、湖南新化、浙江温州等许多地方习武成风,充满豪气,“在武术之乡”新化县,当地人嗜武入迷,素有“不会梅山功,愧为新化人”之说,不会武艺认为是一种耻辱。当前练太极拳者遍及国内外,只因它老少咸宜,强弱均适,溶健身技击修心于一体,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是太极健身的世纪。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土体育”,鲁迅先生说过:“土的东西,正是国粹,武术就是国粹”。在一九零九年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先生赴上海吓走英国大力士奥皮音,成立精武体育会,积极实行“以武救国”,决心振民疲,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实现“强种强国”的愿望。二、三十年代,张之江先生弃官不做,倡导国术,和一批有识之士一起成立中央国术馆,提出“强族救国,御侮图存”的口号;他常讲:“国术是中国的国粹,中国独有,它具有体用兼备的特点,是强身、强族、强国的手段之一……”,中央国术成立后,全国许多省县也纷纷成立,破除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些妨碍国术发展的门户之间的陈规陋习,几年之内,中央国术馆为全国各地机关单位和各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全能的国术师资人才。为中华儿女兴起了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在此同时,精武体育会也在国内外成立精武分会,使精武会会员多达四十几万。辛亥革命后的几十年,中国内患外忧,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人民受欺受侮,这个时候除上述两大武术组织外,民间还纷纷学武,还有天津中华武士会、北京体育研究社、成都四川武士会等民间武术社团蔓生,武术在民间大普及,民族精神重新振作。一九五三年朱德委员长看了全国武术精英的精采表演后说:“……我就喜欢武术,武术有一种向上的精神,能长中国人的志气”。
中华武术丰富的内涵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认识,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说:“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宗旨是促进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意志的协调发展,积极主张体育与文化的结合,武术是完全符合这一宗旨的。”被评为“美国功夫十杰”之一的徐纪认为:“西式体育项目只有‘动’而无‘运’,有商业价值,而无真正体育价位,而中国功夫却是‘动’与‘运’的平衡发展,既可健身强体,也可修心调气,所以中国功夫才称得上精湛宏远、博大深奥。‘动’是指外形动,如动跳奔跑扭动等,而‘运’指体内的运转功法。至于‘动’与‘运’平衡协调,只有中华武术才具备。“当前武术发展较快的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这与国内武术的再一度兴起,国家的开放政策、影视书刊等文化宣传,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有关。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不但有全国性的武术比赛,亚运会也增加了武术比赛项目,而且各地有不少有特色的武术比赛和交流表演活动,有河南少林武术节、有武当的武术表演大会,有不少国际性的武术邀请杯赛、散打擂台邀请赛、全国军警散打擂台邀请赛、全国革命老区武术比赛、精武体育会二年一届的国际精武武术比赛,有些大的拳种也有自己的武术比赛或交流。繁多的比赛与表演活动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普及与提高。建国后有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武术表演,及单独组团出国的武术表演,同时还不断地派出武术名家出国传艺,国外也有许多武术爱好者来华进修深造,武术专著及刊物的纷纷出版,武打影视的频频上映,全国各地民间武馆、武校如雨后春笋,最近十大武术名师、中国武术百杰及武术段位制的评选,不但使武术推广普及,而且使武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迈出了可喜的步子。
从历史的观点看,凡是民间练武兴旺的地方,武林人物和杰出人材产生也多。正象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纨胯弟子少伟男。”我国的湖北黄梅县,在岳家拳流传至清朝光绪年间已涌现出武举人、武进士多达三百余人,其中有大元帅、大都督、大将军、千总督等。湖南流传这样一句话:“无湘不成政,无湘不成军”,从湖南这块土地上诞生的那些著名的政界和军界人物,几乎都与武术活动有关。(欢迎关注公众号:传统武术精粹)据地方志记载,温州从宋朝开始到清朝为止,就涌现了武进士三百四十八人,其中有武状元十三人(都出在平阳县)。看来民间武术的振兴有利于民族的强盛,人才辈出才能使国家富强。青少年通过练武强壮筋骨,养成机智灵活,促进身体健康成长,调节文化学习;更是磨励意志,造就不怕艰难困苦,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练武也有利于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武术家费隐涛曾总结说:“武术可以帮助小孩纠正姿势,使发育正常,帮助中年人增加劳动能力,使老年人延年益寿、松柏长青。”从现在的武术活动来看,武术还是沟通各国人民的橄榄枝。
振兴民间武风,振奋民族精神,发扬民族文化,把民间武术当作“现代竞技武术”或是“校园武术”的母本,把民间武术当作武术走向世界的根据地。把“真功”、“绝招”发掘出来,把武术中的精华提炼出来,去掉盲目蛮练、体力劳动式的练武,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指导人们科学地练武,造福人类。
转载:互联网(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