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问:太极拳与体操有什么区别?
所以有此一问,大约是因为人们认为“太极拳(包括许多传武)不能打”。拳,自然是要打人的,既然不能打,只能叫做“太极操”。那么,只是锻炼身体,活动一下手脚,那与一般的体操又有什么区别?何必搞出许多名目,乃至玄虚?
我觉得自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年代做过几年广播体操,后来也打过十多年太极拳,就算不能打人,叫做“太极操”,这里面的区别还是有所感受。
其一:一般体操较快,太极较慢。
这好像是句废话,实际上值得一说。
体操动作的编排,比我们日常正常动作幅度要大,速度要快一些,尤其到后面都有跳跃之类,明显快于我们身体的日常活动频度,如若按医学上的数据来看,心率等指标应当大于日常数值。
为什么呢?因为体操叫做“锻炼”。比如我们日常需要机能值100,体操等手段通过锻炼,让我们提高到120、150,甚至200+。当我们的能力达到这个超自然值,在应对平常所需的100时,会觉得轻轻松松,游刃有余。这差不多是所有锻炼的原理。比如传统武术中的“铁砂掌”也算这个路子。泰拳凶狠,平常锻炼要猛踢棕榈树,甚至水泥柱子。这样,在面对对手的血肉之躯时,就容易造成降维打击。
这时候,我们就发现,太极拳的慢练,极特殊。这种练法的要求明显要慢于正常动作,而且要求“松”“软”“通”“空”,与一般锻炼的理念正好相反。为什么呢?一般老师会说:松软,目的是化掉拙力,慢慢炼出“真劲”。而慢就是快,快才是慢。就是说,快了反而不容易进步。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慢练确实有诸多好处。首先,通过慢,可以使身体沉静下来,心身合一,可以有时间体会每一动静之间的关系。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配合。比如,我们较快的迈步出去。是哪个部位在支撑,哪个部位在运动,如何改变了支撑点,哪些部件在配合?好多时候是在惯性的作用下瞬间完成了,我们并没有很清楚的知道。慢练下来,就能有时间慢慢体会,而把其中的关键地方做得更好,把无效作用减少到最小,有效作用力发挥到最大。于是,练太极拳更讲究“立身中正”,尾骨支撑,重心转化,上下相随,虚实变化等等。如果练得太快,这些问题能不能得到关注与检验。
我的理解,太极拳一般不做超负荷的“锻炼”,而重在“调”与“养”。把身体原已经具备的100分,调到最佳状态,再慢慢养高养大。当然,强调技击的阶段,也会有上力量,用器械等手段,这不是本文论述的范围。
其二:一般体操练外,而太极练内。
包括体操在内,许多体育锻炼都讲求练肌肉。可能受西方体育观的影响,大家认为所以的“健壮”就是大肌肉的STRONG。因为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能使我们产生力量的是肌肉。通过肌肉群的收缩,可以使我们完成常人所不能够的动作,达到不锻炼所没有的效果。这是一种锻炼方法,不能说错,只是说与太极理念确实不一样。
太极练内。
大家可能又认为我要故弄玄虚,说什么内功,内劲之类。觉得那是武侠小说里瞎编出来的。现在的年代还相信“九阴真功”“六脉神剑”不让人笑话?
太极有没有内功,有。我有自己体验。只是与金庸小说里写的不一样,不像他说的那么玄虚,而实际的感受真的很神妙。
我只说自己最近的感知。身体松下来,觉得原来的肌肉块,好像解冻一样,哗地散开。这不夸张,真的好像听到声音。觉得脚底部的肉散开了,脚骨可能直接触到地面。身体的肌肉好像消散,只有一块块骨架在支持,能清晰的觉出肩胛骨与胯骨之间的联动关系。这就是“松”开的一个阶段了。
这时候再打拳,不是肌肉牵动骨骼在运动。而是通过骨架与地面的支撑力,略略发动角度,节节贯穿“顶”出去,“撑胀”开来。有点像伞骨张开的样子。于是体会到老师所说的“骨肉分开”“骨升肉降”。这时候拳打出去,有骨力,有透劲。
据说,后面还会觉得骨架消失,练气还虚什么的。我没有练到,不敢乱说。
其三,体操练外形,太极练神意。
体操,包括许多球类,器械类等诸多西式锻炼,都要上力量,加速度,大汗淋漓。活动过后,有明显疲惫感。而这时,大家也会感觉愉悦,运动过后,有很一种疲惫的舒适感,最好躺一会,再有人给放松按摩一下会更好。
我不太懂这种运动学原理,也没有否认其合理性,只是说太极的锻炼与其有很大不同,甚至相反。
太极的练,就是一种休息,是一种更积极的休息。打一个小时的拳,与打一个小时的球,做一个小时的广播操大不一样。
我以前练拳不得法时,打十多分钟都觉得煎熬。身体僵滞,关节疼痛,心烦意乱,努力坚持能打半个小时,停下来像解放一样。想练好拳,每天又逼着自己“苦练”,那段时间吃苦不少,伤痛也不少,烦恼更不少。
现在好像能找到合适的路子。打拳慢慢打,慢慢体会,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不觉得累,而且有收获感,有愉悦感。这种愉悦不像打赢一个球,对手沮丧,旁边有人喝彩快乐加倍。做了一个漂亮动作,别人羡慕,自己得意。而是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的喜悦。有人说像是“与自己身体在对话”,差不多。也像发现自己身体内部的秘境,一步步探寻下去,每天都有新发现,新欣喜。如果非要说“实证”,上楼算不算?整个骨架结构支撑上楼梯,感觉不到膝腿吃力,轻松许多。不只是体感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满足感。只有自己知道,不需要别人夸奖的那种。
当然了,既然叫做“拳”,用意不用力的“神明”境界,还远没达到,可能一生无望,但只当下这些感受,足以让我练拳不辍,心满意足。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感受,这里只讲以上三条吧,我要先练会拳去了,坐了这么长时间打字,肯定不舒服,要积极休息一下。
转载:互联网

2013-2014 ©
海口市民间武术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仁里村委会上坡咏园村66号 电话:0898-66724256 66788158 60774011 邮箱:43484072@qq.com
琼ICP备13000761号-1